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by 三观粉碎机
瘟疫和王朝更迭,到底是天灾灭亡朝代,还是走向末代才天灾不断 2020-02-08 在历史问答栏目中,常常听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超过四百年的完整统一王朝存在? 对于这个问题,似乎很多人都回答的非常有道理。例如有人就说,作为一个历史过来者,你大可以说为何没有五百年,六百年等等没有达到的时间,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意义么? 那么这个问题真的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么?怎么可能。王朝的更迭固然有诸多因素,但是作为农耕文明时期的人类,假如我们做一个数据统计的话会发现一统王朝在灭亡的最后50年时间中,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,那就是" 天灾"。 在通俗的历史知识中,我们知道 夏亡于夏桀的暴虐以及妺喜祸国,商亡于纣王的昏庸以及妲己的祸国,而西周则亡于周幽王的任用奸臣和褒姒祸国,以致于群雄并起,最终灭其君,亡其国。这里我们且不讨论这些事的真假,周幽王二年(780年),也就是西周灭亡前十年,其都城和附近的泾、渭、洛三条河川都发生大地震 。时大夫(一作)说: 周朝将要灭亡。天地间阴阳二气,不能失掉规律,如果失掉规律,便是人扰乱了它。阳气伏在地下不能出来,阴气压迫着阳气不能上升,这样就会发生地震。现在泾、渭、洛三河一带都发生地震,是由于阳气失去应有的位置,而被阴气镇压着。阳气失序而在阴气下面,河川的源头一定阻塞了,源头阻塞,国家一定要灭亡。水土气通而湿润,便能生产东西,为民所用。土地没有水源,民众缺乏财物日用,国家不灭亡,要等到何时!从前伊水、洛水枯竭,灭亡,黄河枯竭,商朝灭亡。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、商二朝的末代了,河川的源头又被阻塞,源头阻塞必定枯竭。国家的建立必须依靠山川,山崩塌,川枯竭,这是亡国的象征。川枯竭一定会发生山崩塌。若国要灭亡不会超过十年。因为十是天数的一个轮回。上天所要抛弃的国家,不会超出十的期限。 周朝将要灭亡。天地间阴阳二气,不能失掉规律,如果失掉规律,便是人扰乱了它。阳气伏在地下不能出来,阴气压迫着阳气不能上升,这样就会发生地震。现在泾、渭、洛三河一带都发生地震,是由于阳气失去应有的位置,而被阴气镇压着。阳气失序而在阴气下面,河川的源头一定阻塞了,源头阻塞,国家一定要灭亡。水土气通而湿润,便能生产东西,为民所用。土地没有水源,民众缺乏财物日用,国家不灭亡,要等到何时!从前伊水、洛水枯竭,灭亡,黄河枯竭,商朝灭亡。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、商二朝的末代了,河川的源头又被阻塞,源头阻塞必定枯竭。国家的建立必须依靠山川,山崩塌,川枯竭,这是亡国的象征。川枯竭一定会发生山崩塌。若国要灭亡不会超过十年。因为十是天数的一个轮回。上天所要抛弃的国家,不会超出十的期限。 从这一长断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,夏、商二朝的末代时期和西周末年一样,发生了严重的干旱以及地震等的自然灾害,这对于当时本就不发达的农耕王朝来说,无异于"灭顶之灾"。一是百姓的恐慌,二是国力的严重剥削,最终导致民怒愤其,不敌外敌而王朝更迭。 对于这种现象,《墨子》有言: 暴王桀、纣、幽、厉,兼恶天下之百姓,率以诟天侮鬼,其贼人多,故天祸之,使遂失其国家,身死为僇于天下,后世子孙毁之,至今不息。 暴王桀、纣、幽、厉,兼恶天下之百姓,率以诟天侮鬼,其贼人多,故天祸之,使遂失其国家,身死为僇于天下,后世子孙毁之,至今不息。 为什么会地震,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自然明白是因为地球板块运动,但是在古代,人们往往把这些天灾看成是因为" 君主不仁"所造成的。所以姬发在牧野之战前作讨伐纣王《牧誓》中,就说自己代表的是" 天之罚"。 那夏商周三朝的这种情况会不会是特例呢?但是当我们统计各王朝灭亡前五十年的所发生的天灾数据后,发现并不是如此。 西汉自汉元帝上位以后国内就天灾不断,汉成帝时期爆发了连续十余年的大瘟疫,并延续到哀、平二帝,时有" 今民大饥而死,死又不葬,为犬猪相食,人至相食"," 岁比不登,仓廪空虚,百姓饥馑,流离道路,疾疫死者以亡数,人至相食"等等记载载,可想而知这场瘟疫对当时西汉政权所造成的影响。 正如前文所说, 在古代这种天灾一般认为是君主无德才造成的,由此才引发了之后数十万吏民集体上书,要求汉孺子婴让位贤德代表王莽的事件,即王莽篡权。王莽篡权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王朝和平更迭,其所达成的条件正是西汉末年的天灾加瘟疫,如果没有"天罚",王莽未必如此轻松就可以取代西汉。而几近相同的故事,在200年后,又降临到了东汉身上。 根据史书记载,在 东汉末年桓、灵、献三帝共70多年在位期间,有瘟疫记载共达17次之多,时" 民多饥穷,又有水旱疾疫之困",于是这才有黄巾起义的口号" 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"。再例如众所周知的赤壁之战,《三国演义》把诸葛亮演绎的如神一般智勇双全,最终击败远远强于自己的曹操,促使三国鼎立。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,立下这汗马功劳的或许不是诸葛亮,而是"瘟疫"。 建安十三年,"公至赤壁,与备战,不利。于是大疫,吏士多死者,乃引军还。 建安十三年,"公至赤壁,与备战,不利。于是大疫,吏士多死者,乃引军还。 由此可见,当初曹操撤军真正的原因倒不是起初的战局失利,而是军中瘟疫。不过瘟疫这边刚坑完曹操,那边就又送了曹家一个大礼包,那就是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。载: 建安二十二年,厉气流行,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,或阖门而殪,或覆族而丧。 建安二十二年,厉气流行,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,或阖门而殪,或覆族而丧。 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中,有四个人皆因此疫而亡,而场持续到建安二十五年的大瘟疫,也最终给了曹丕代东汉而立,称帝建立魏国的借口。 不过在西晋末年的天灾对比下,东汉末年的天灾也不算什么。从晋元康三年(293年)的四川地震开始,西晋相继出现了大范围的旱灾,蝗灾,饥荒和瘟疫,再加上八王之乱,你说它能挺住我都不信。 那接下去的王朝,是不是也相继都伴有瘟疫、地震等天灾呢? 《北史·隋本纪》记载: 大业八年(612年),大旱疫,人多死,山东尤甚。 大业八年(612年),大旱疫,人多死,山东尤甚。 唐朝从唐元和元年开始,即公元806年夏天,浙东发生了一场大瘟疫,几近一半的人口灭亡。到了唐大顺二年(880年),淮南大饥,军中疫疠,死者十三四。 从这几处记载来看,唐朝灭亡和天灾的关联应该是最少的,在其最后的五十年内既没有长时间超大大范围的持续瘟疫,所损人数亦不是很多,这说明唐朝是真的亡于人。 我们一直认为南宋的灭亡是因其过于羸弱,实际上从南宋嘉定三年(1210)开始,当时都城杭州就发了一场大瘟疫,死者过半。嘉定十五年赣州再次发生瘟疫,时载" 疫者各以万计"。到了咸淳七年(1271年),我们知道元军此时发动了对南宋最后的总进攻,沿途宋军大多数不战而降,为什么降呢?原因很简单,因为当时" 民患疫而死者不可胜计",那还打什么打?甚至德祐二年(1276年)元军兵临临安城,临安不战而降的时候,元军进城看到的景象是: 城中疫气蒸蒸,人至病死者不可以数计。 城中疫气蒸蒸,人至病死者不可以数计。 只是元朝人万万没有想到,百年不到的时间,自也亡于瘟疫之下。 元顺带是历史上被黑的最黑的皇帝之一,其本人实际有着颇多十分亮点的政绩,史称" 至正新政"。然而在其在位的35年时间里却也是元朝瘟疫最为频繁的时候,单史记的 大瘟疫就搭12次之多。到了在位后期,几近一年一场。如至正十二年(1352)的翼州、保德州大瘟疫;十三年的黄州、饶州大疫;氏四年的江西、湖广旱灾加饥荒…… 至正十八年更有一场累计掩埋20万人的汾州大疫。再加上黄河决口等天灾,导致民变四起,最终这个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王朝,连一百年都未成维持。 历史并没有停止它的脚步,瘟疫也没有因为你是汉人还是蒙人或者满人留有任何情面。明末崇祯天灾,从其继位开始(1628年)北方先是连续大旱,赤地千里,后又大水、蝗灾。到了崇祯十三年(1640年)一场席卷整个华北的瘟疫开始肆虐,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轰然倒塌。 清朝呢?那更是一个灾难和人祸齐聚的时代。很多人都知道清帝和平逊位,实际上当时清王朝高层还有一个打算就是退回满洲,以山海关为界,归还汉家江山,自己回龙祖之地做个小国王。可惜,1911年那场死绝6万人的东北大鼠疫最终切断了清政府高层最后一根稻草,不得不宣布和平逊位。 纵观历史王朝更迭,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没有延续400年的王朝, 天灾就是这道关口最难以逾越的障碍。在农耕社会中,天灾(包括瘟疫)不仅会大幅削弱一个王朝的国力,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"君权神授"和"五德始终"里面,这是一个君主不仁德的体现,它为所有觊觎皇帝这个宝座的人提供了最为正统的上位理由。 或许天灾并不是一个王朝灭亡真正的因素,但是天灾绝对是压垮所有末代王朝最粗的那根稻草
每一个朝代灭亡时,都伴随着天灾,多有瘟疫发生。(图片来源:Adobe Stock)
中国古代帝王称天子,上天把万民交给有德行的人,爱护管理。如果皇帝和官员,残民以逞,骄奢淫逸,上天将夺回天命,并惩罚他们。
大禹为民治水,建立夏,夏桀残暴,自称太阳。网开三面,修德于民的商汤灭夏,建立商朝。商末,商纣王不敬神明,亵渎女娲,宠妖信佞,杀忠害民,天象移动,被周所灭。秦十五年而亡,最为短命,汉四百年终,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每一个朝代灭亡时,都伴随着天灾,多有瘟疫发生。
夏朝末年,发生过两次大地震。商朝末年,发生了一次大地震,也是山崩河干。西周末年,封民之口,甚于封川的周幽王,三年冬天打雷,四年夏天下霜。秦朝末年,出现了罕见的水灾。当时山东、安徽等地方因久雨成灾,成了水乡泽国。西汉后期,灾祸就连年不断,包括水灾、旱灾、虫灾等。
东汉后期,更是多次暴发大疫。而东汉末年,即公元217年,全国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疫病,为害之惨烈难以想像。当时许多地方连棺材都卖空了,悲泣声弥漫四周,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会传染疫病,贫苦百姓无钱来埋葬家人,所以处处都呈现出“出门无所见,白骨蔽平原”,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的景象。隋朝后期,山东、河南发大水,淹没四十余郡。唐末,淮南出现疫情,造成军队人员和百姓的大量死亡。
不顾百姓,一路南逃,杀害忠心报国的岳飞的南宋,1208年,江淮一带大疫;1271年、1275年、1276年浙江永嘉、常州、临安府大疫,宋王朝被灭之际,瘟疫再次降临,杭州城内“疫气蒸蒸,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数计”。在元军追赶下,南宋最后一个皇帝与百官投海而亡,极为惨烈。
元朝最后一个皇帝顺帝时,是元朝历史上疫病流行最多的时期,史书载有12次之多。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瘟疫发生。
明朝末年的大瘟疫史所罕见,各地的瘟疫是一场连一场。崇祯十四年,京津地区、江苏吴江都遭到大疫袭击,《吴江志》称:“合门相枕藉,死无遗类者。”十六、十七两年是流行瘟疫的高峰。“甚有死灭门者”。崇祯十七年春,吴江再次瘟疫大流行,“病者生一核,或吐痰血,不敢吊问,有合家死绝不敢葬者”。同年,京师鼠疫大作,造成“十室九空,甚至户丁尽绝,无人收敛者”的惨状。得病的人很可能在一个时辰内就病死,最迟也是第二天死掉。
尤其是到了后面,每天都会因瘟疫死亡的人数不下万人,以至于后来大街上各大城门都被出城的棺材堵塞了去路。军队中官兵死,战马亡。当时有位医生吴又可治疫救人,提出“疠气”致病的瘟疫说,后来着成《瘟疫论》一书。吴医师实际是道家修行的人,他治疫病很特殊:服药前要念诵念诵“口诀”以后喝药。他们那一法门的口诀或者叫“真言”,是一道符令,只要诚心念诵,瘟疫就会躲开此人;已经瘟难的,人就会逐渐康复。虽然吴又可救了很多人,但无法避免明朝的覆灭。崇祯十七年,即1644年,崇祯上吊,清军入关,从北到南,长驱荡平。
奇怪的是,清军却不染瘟疫,满族八旗兵不染,汉军也不染;骑兵不染;步兵也不染;甚至投降清军的明朝军队,也不染。
到了清朝末年,再无这种幸运,光绪帝34年中19年有疫病,宣统帝3年中2年有疫病。
刘伯温曾说:“天有眼、地有眼”,此言确实